|
大业宏图--1954年的中国
![]()
收藏
书名: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大业宏图--1954年的中国 定价:49元 作者:刘国新 出版社:四川人民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2204763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 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 12节点,浓缩新中国国史精萃; 目录 引 言 章 财经战线上的第二个战役 一、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 ◎东北的灾情很重 ◎现在山区农民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白面 ◎吃商品粮的人知多少 ◎只要粮价一波动,搞粮食投机的人一个晚上就可以增加几十 ◎粮贩子连青苗也抢着买 ◎北京、天津的面不够供应 ◎有人请愿要求卖掉棉花和生猪买粮食 二、一担“炸”,八种选择 ◎早有预见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四个不能少 ◎处理好四种关系 ◎八种方案选其优 ◎中央人民政府要天天做“叫花子”,天天过“年三十” ◎“前面是‘黑色炸’,后面是‘黄色炸’,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 三、紧急决策会议 ◎国庆之夜,天安门城楼上的汇报 ◎次日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又征又配虽有风险,但也不是说出大乱子 ◎说,征购配售,势在必行 ◎“和‘余粮征集制’不同” ◎全国粮食紧急会议 ◎大区书记个个表态 ◎粮食部长章乃器主张将“配售”改叫“计划供应” ◎新的粮食政策合起来就叫作统购统销 ◎受委托,讲话 四、统购统销政策的内容和贯彻 ◎“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四项政策 ◎什么是日本的“粮食出荷” ◎国民党的“三征”是怎么回事 ◎“全党动手,全力以赴,充分进行政治动员” ◎三级干部会 ◎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难关渡过了,形势缓和了” 五、统购统销政策的补充 ◎人人谈粮食,户户要统销 ◎定产、定购、定销 ◎“人不叫,猪不叫,牲口不叫” ◎农民称“三定”为“四定” ◎1955年11月1日起全国普遍使用粮票 ◎供粮标准的九个等级 ◎牲畜也有“粮票” 六、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 ◎食油供应紧张是较长时期带有根本性的困难问题 ◎一吨食油可换回四吨钢材 ◎说:从来没有因为没衣穿而死人引起乱子的 ◎投机商用“远期支票”套购棉布 ◎1954年9月,国家开始发行布票 ◎生猪的派购、派养 第二章 出席日内瓦会议和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谋定而后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次以大国身份被邀请参加会议 ◎“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争论的道路” ◎这是一个正规戏,又是次唱 ◎中南海西花厅,午夜以后 ◎对苏联的工作访问 ◎专机暂停乌兰巴托 ◎莫斯科的“圆桌会议” ◎阵容整齐、人才济济的中国代表团 ◎模拟的记者招待会 二、日内瓦会议(上) ◎莫洛托夫提醒,慢点走,给记者留下几个镜头 ◎中国代表团着装引出的误会 ◎莱蒙湖畔的花岭别墅 ◎次发言,欧洲各报头版报道 ◎美国首席代表杜勒斯提前走了 ◎6月15日,极精彩的一幕 三、日内瓦会议(下) ◎“联法抗美”的策略 ◎奠边府大捷太是时候了 ◎6月16日的六点建议“打开了一个新的门” ◎法国各阶层代表团纷纷来到日内瓦 ◎法国主战派政府倒台 ◎在伯尔尼会见了法国新 ◎三天的柳州会议 ◎在不损害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作个别让步 ◎美国拒绝参加会议的后宣言 ◎“意外的收获” 四、活跃的会场外交往 ◎为记者举行冷餐招待会,请他们吸中国烟、喝中国酒、吃中国菜 ◎“他们具有没有大国架子的大国风度” ◎《1952年国庆节》放映完,掌声雷动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式的细腻的演出” ◎艾登请在菜单上签名 ◎卓别林说,茅台酒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 ◎中国代表团从老、柬代表那里了解到不少印度支那的实际情况 ◎专用线路共收发往来电报3271份,150多字 五、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与尼赫鲁进行了六次正式会谈 ◎缅甸吴努说,现在好了,这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协议使我放心了 ◎对艾德礼说,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合作也可以 ◎说:什么叫互不干涉内政呢?那就是,一国的纠纷,由这个国家自己管,别国不得过问,也不得利用 ◎1956年中国政府在声明中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第三章 建立国家新体制 一、制定《宪法》 ◎《宪法》起草委员会称得上是豪华阵容 ◎《宪法》的制定,从筹备到通过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坐镇杭州 ◎指定中央委员看十部中外《宪法》 ◎每一稿都派专人送到北京供中央讨论 ◎陈伯达要回家当小学教师 ◎田家英工作过度,劳累吐血 ◎初稿可以小修改,也可以大修改,还可以推翻另拟 ◎8000多人大讨论,5900多条修改意见 ◎一二十个稿子,“反复研究,不厌其详” ◎有人提议将这部《宪法》命名为“宪法” ◎《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的前仍在修改 ◎很多人认为应该用“繁荣、富强、幸福、自由”,“繁荣、幸福、大家富裕”等字眼来形容社会主义社会 ◎有人统计,共和国部《宪法》总共116条,“人民”一词出现262次 ◎28年后的1982年起草现行《宪法》时,仍称1954年《宪法》“比较完善” 二、次全国普选 ◎《选举法》开当代中国普选之先河 ◎选举权没有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的限制 ◎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5年前和今天一样,都是用大红纸张榜公布选民名单 ◎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范围内开始次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中发现岁以上老人3384人 ◎为了投票,她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 ◎总计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 三、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国家机构的建立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为烈士默哀三分钟 ◎宣布:目的要达到。目的能够达到 ◎吴玉章主张:应把《宪法》或括《宪法》内容的课程列为中学和大学共同必修的政治课程 ◎张澜提出:《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人民,都要切实遵行,共同信守 ◎大会通过《宪法》时“暴风雨似的掌声延续了五分钟”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称:任国家,“六亿人民,一个心愿” ◎中央人民政府由两级体制改为一级体制 四、政治协商格局的初步形成 ◎要不要同民主人士继续合作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一些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民主人士出现一些思想顾虑 ◎届政协与以后的各届政协有所不同,政协不是权力机关 ◎说,“干脆取消”应该是干脆不取消;“丢掉袱”应改为不要丢掉袱 ◎说,对几年来有进步需要提升者,应予提升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常重要 ◎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次会议的召开 ◎二届政协的七项准则 ◎二届政协不再设全体会议,开始增设地方委员会 ◎二届政协委员的特点:范围大,代表广,方面多,分量够 ◎担任政协 五、国庆五周年庆典 ◎61个字的祝酒词 ◎检阅三军仪仗队 ◎阅兵式历时一小时零三分钟 ◎游行队伍排成70路纵队浩浩荡荡地行进 ◎13工人大队走在前边 ◎14学生队伍欢呼着进入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模型徐徐打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八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出来 ◎无数标语牌上写着“和平”,无数的和平鸽从游行队伍中飞起 六、赫鲁晓夫访华 ◎赫鲁晓夫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赫鲁晓夫的画像出现在游行队伍中 ◎“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北京新建成的苏联展览馆开幕 ◎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开始正式会谈 ◎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感兴趣 ◎赫鲁晓夫登上上海老汇的顶层 ◎赫鲁晓夫对西湖鱼汤大加赞赏 ◎赫鲁晓夫一行品尝热带水果乐不可支,却不敢恭维广州的名菜——“龙虎斗” ◎中苏两国政府一揽子签订了七个协定 ◎中国有偿地接收了一笔可观的装备 ◎赫鲁晓夫送给中国一套农场设备和83件机器展品 第四章 高饶事件和七届四中全会 一、引发工会工作的一场争论 ◎邓子恢关于“工会立场”的报告 ◎组织写出针锋相对的文章 ◎受到批判并付出被撤职的代价 ◎作了自我批评 ◎在政治上得了“一分” 二、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争论 ◎批评了东北局 ◎对的谈话不满 ◎说,我们中国党内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志存有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春藕斋讲话 ◎又得了“一分” 三、“新税制”风波 ◎新税制引起强烈反响和波动 ◎“看报始知” ◎紧急处理 ◎预感到事情有些严重了 ◎细说新税制的两个错误 ◎中央政府的领导重新作了分工 四、高饶“发难” ◎“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财经会议上的“批薄射刘” ◎建议“搬兵”解围 ◎散布的所谓“军党论” ◎饶漱石的呼应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讨安伐刘” 五、七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警告说:“北京有两个令部” ◎提议召开中央全会 ◎强调:“尽可能避免对任何同志展开批评,以便等候犯错误同志的觉悟” ◎新中国成立以来次未出席中央全会 ◎七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在会议的后,作了自我批评 ◎说了一席公道话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 六、后来的评说 ◎说:“总之,高饶问题不揭露、不处理是不行的”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指出:反对高、饶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进行的比较成功、比较健康的一次党内斗争” ◎《传》一书指出:“这件事无论在党的历还是个人的政治生涯中,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说:“伸手岂止高饶” 内容提要 中共中央*强调,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本丛书分别选取在共和国历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这些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1954年前后中国发展的历史:开一届人大、定*部宪法、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本书采用纪事本末体,将研究性成果以讲故事的形式诉诸文字,作者,可读性强。 作者介绍 刘国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家讲坛”主讲嘉宾。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图书审读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部三科教材审查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曾任《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兼社长、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魂》杂志常务副主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卷主编。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独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独著)、《美丽中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解读》(合著)等专著9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旌勇里国史讲座》等著作部,发表论文26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