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 >>党政读物 >> 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
详细说明

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

价格
¥68
收藏
  • 产品说明

书名:【新书】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

定价:68元

作者:本书编写组 编

出版社:新华

出版日期:2018-08-01

ISBN:9787516640890

字数:380000

页码:3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以新旧照片对比、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通过照片追寻历史的变迁,通过文字呈现立体的情境。对于广大对基层村镇并不熟悉的读者来说,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影像的力量,聆听历史的回声。

n


n

有人物、有故事、有亮点、有新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现实的鲜活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n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基层村镇历史变迁的图书。书中选取了全国32个省、区、市的共计50多个具体村镇,地域范围涵盖东南西北,横跨不同的地理样貌与人文景观。它们只是中国广大村镇的一小部分,却以其独特的时空、具体的人物、鲜明的性格、蓬勃的生机、真实的生活,书写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中国乡土上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

n

其中,既有跨越时空的老典型,也有冉冉升起的明星村;既有因综合发展而致富,也有依托产业而立身;既有得天独厚的通衢之地,也有艰辛而成的希望通途;既有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也有变换容颜的华丽重生;既有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奋力实践,也有乡村振兴“大文章”的掷地有声。

n



目录





代序 向着新航程扬帆奋进!

n

——从小岗精神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 001

n


n

第1篇 改革地标

n

1.1“红手印农民”严宏昌 4

n

1.2 华西住房往事 8

n

1.3 向着改革的朝阳 12

n

1.4 老渔村的“智慧云” 18

n


n

第2篇 红色热土

n

2.1 枫树坪的见证 26

n

2.2 今日陕北好江南 30

n

2.3 春风又绿虎头山 34

n

2.4 “土改村”的三个故事 38

n

2.5 “民改村”土地之变 44

n


n

第3篇 小康路上

n

3.1 为“干”字树碑 54

n

3.2 盐碱地长出“新疆村” 60

n

3.3 有女要嫁富新坪 64

n

3.4 崛起的马场屯 67

n

3.5 龙门一跃奔小康 70

n

3.6 村企融合致富路 74

n

3.7 滹沱河畔的“蝶变” 78

n

3.8“荒草坨”变身“智能小镇” 82

n


n

第4篇 产业兴农

n

4.1 从“三靠屯”到“龙江村” 90

n

4.2 蔬菜的“绿色革命” 94

n

4.3 竹酒飘香神山村 96

n

4.4 土家村寨好梯田 98

n

4.5 从“中国梨乡”到“月季小镇” 102

n


n

第5篇 古镇复兴

n

5.1 嵩口:因一项实验而“苏醒” 108

n

5.2“海丝·蟳埔”遗韵 112

n

5.3 千年古镇溢酒香 114

n

5.4 靖港借水复兴记 118

n

5.5 迪庆藏区的三组照片 122

n

5.6 从归震川旧里到“中国汽车镇” 128

n


n

第6篇 希望新曲

n

6.1“愚公”移出坎子山 136

n

6.2 日月山新曲 140

n

6.3 远去的马帮 144

n

6.4 从“墙上”驶出的火车 148

n

6.5“空心村”的新生活 154

n

6.6“一带一路”上复苏的边城 158

n


n

第7篇 多彩文化

n

7.1 新赵寨“内外兼修” 166

n

7.2 从小渔村到大社区 170

n

7.3 王家村之美 174

n

7.4 马庄有“三宝” 177

n


n

第8篇 扶贫壮歌

n

8.1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 188

n

8.2“愚人村”壮歌 194

n

8.3 海雀村的乌蒙欢歌 198

n

8.4 告别“悬崖天梯” 202

n

8.5“红军祠”里闪新辉 206

n


n

第9篇 风景独好

n

9.1 安吉的“绿色变奏曲” 214

n

9.2“连锁滕头”风景好 218

n

9.3 沙海中的“绿色长城” 223

n

9.4 团泊洼的春天 226

n

9.5“卖炭翁”的新形象 232

n

9.6 石漠化山村的重生 236

n

9.7 绿水青山前南峪 240

n

9.8“花梨人家”正缤纷 246

n



作者介绍





本书由新华社总社和分社记者采写的图片和文字稿编辑整理成书,他们长期扎根于农村报道基层,对农村情况熟悉,采写的图文稿内容真实、角度特别、具有历史资料价值。

n



文摘





1.1“红手印农民”严宏昌

n


n

离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文化广场不远,有一栋三层小楼,墙壁颜色深浅不一,这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家。这里40年前是一间茅草屋,20世纪80年代盖起了平房,此后几乎每十年,房子就加盖一层。

n

“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年亲手起草生死契的严宏昌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回忆。

n

现在的生活比蜜甜,但那段饿肚子的苦涩岁月,严宏昌仍记忆犹新。1969年,上高一的严宏昌像往常一样回家带粮食,结果发现父母和弟妹们已经不在家中。“邻居说,父亲已经带着孩子到滁县那边要饭去了,家里实在没吃的了。后,我就坐在家门口,哭了。”第二天严宏昌也不得不跟着村里人开始要饭,从此告别了学校。

n

“要饭丢人呐!别人要饭我总是跟在后面,肚子空空,自尊心却没丢。有时讨饭张不开嘴,干脆就吃菜地里剩下的萝卜头,寻着村庄里偏僻的单户讨要食物,想着丢人就丢一家。自己年纪轻轻去乞讨,怎么都说不过去啊。”

n

要饭的生活持续到了70年代。严宏昌在村子里读书多,他开始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全村人穷困潦倒?他认识到,“大锅饭”是饿肚子的根源。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农业效率低下。

n

1973年,严宏昌开始外出闯荡,从修铁路抬土方开始,组了一只建筑队,沿着铁路线建房子、修桥梁。1978年,严宏昌又被当作能人请回了小岗村。

n

“回来压力很大,怎样才能让村民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呢?”他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当选队长后,60多岁的老社员关廷柱对他说的话。“宏昌啊,我们小岗就看你这一下子了。哪怕给我们一天弄两顿菜稀饭,叫我们不要饭我们就知足了。我想喝一碗洋面浆子,想了十年我都没喝上嘴啊。”严宏昌听了心里难受。

n

在严宏昌当上村长的1978年,凤阳发生百年未见的大旱,几乎颗粒无收,农民们大规模地外出讨饭。严宏昌从父辈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岗农民的生产一度干得很好,一年能收十几万斤粮食,还有余粮交给国家。他还注意到农民在自留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一亩自留地上种出的粮食,胜过生产队二十亩地。他后下定决心,要分田单干。

n

1978年的冬夜,在一间破茅草房里,严宏昌和十几个农民,神情严肃地在一张字据上按下红手印,把村里的田地分给各农户。就是这一举动,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n

按下红手印的严宏昌当时不会意识到,他和村民们的抉择其实触碰到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包干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释放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

n

次年秋天,小岗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13.3万斤,是前10余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归还国家贷款800元。穷思变,变则通,这是改革蕴藏的既深奥又简单的道理。

n

党的以来,小岗村迎来了发展快的时期,特别是自2016年实施“三年大变样”行动后,小岗迎来快速改革发展期,沈浩纪念馆、村民文化广场、百亩葡萄示范园等“红色符号”和生态景区相结合的旅游线路,让这个小村庄跻身国家4A级景区,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探访“改革村”的新貌,汲取改革的精神。

n

“改革标志,幸福小岗”是未来的定位:“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知名特色小镇、皖北乡村旅游典范”是小岗的发展目标。在现有红色经典基础上,小岗还将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和“大包干田园”等观光休闲农业。这是小岗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蓝图、也是小岗人眼下正忙活的“大事”。

n

2017年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2018年伊始,严宏昌领取了小岗村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他的期盼是小岗在未来能从国家“输血”更多地转向自身“造血”,向“全面小康”冲刺。

n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0755-82058970
13537701139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纳海网络 | 管理登录
×
seo seo